耳性眩晕又称梅尼埃病,其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逐渐减退。一侧性病变约占90%,两侧性者约占10%。本病病因至今尚不够明确,一般多认为迷路动脉痉挛导致的迷路以及耳蜗水肿。在治疗方面,对发病不久或轻症病人先采用药物">药物疗法,多数病人可以减轻或痊愈。对严重和顽固性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才可应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的要求是在保留听力的基础上消除或缓解眩晕。早在1904年Frazier最先采用经颅后窝行听神经切断术治疗耳性眩晕,本法的缺点是手术后患侧听力完全丧失。McKenzie1931年提出仅切断听神经上半部的前庭神经纤维,可以避免听力丧失。Dandy 1932年采用此法治疗624例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Hause 1961年首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颞下入路,以钻磨除内听道顶部,行前庭神经切断术,由于其手术操作比较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上未能推广应用。Silverstein 1990年报道115例经迷路后入路、经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以及经乙状窦后-迷路后联合入路的三种途径。并认为经乙状窦后-迷路后联合入路较好,切除骨质少,手术时间短,听力保存亦较好,眩晕治愈率达93%,并发症少。
法国人Menie’re于1861年首次报告一例12岁女孩受凉后突发耳鸣、耳聋和持续性恶心、呕吐、眩晕,第5日后死亡,经尸检发现为内耳出血。此症在当时医学界认为是大脑中风所致,只有他详述了该病,并接受Flourens(1842年)的迷路生理概念,肯定该症是内耳性疾病。为纪念其诊疗意义而以其姓氏命名该症。现在回想他所报告的女孩很可能是患白血病并发内耳出血所致。此后临床上常将不明原因的具有眩晕、耳鸣和耳聋三征者称为美尼尔综合征或复杂症(Syndrome or Symptom Complex)。1936年Hallpike等曾在开颅手术治疗致死的病例尸检中发现,其组织病理变化是内耳内淋巴间隙扩张,故又称为迷路积水或内淋巴积水症,又有称其为耳性眩晕者,命名相当混乱。1962年国际会议议决只保留梅尼埃病病名,其余名称一律废除。事实上内淋巴积水并非梅尼埃病所特有,据Belal报告内淋巴积水47例57耳,有梅尼埃病症状者仅9例11耳,占1/5左右,所以两者并非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