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比较常见,占颅脑损伤的3%~6%。颅内血肿中约1/3为硬脑膜外血肿。此类血肿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30岁较为多见,小儿则少见。出血来源有:①脑膜中动脉。最为常见。此动脉经棘孔入颅后,沿颅骨内板的脑膜中动脉沟走行,在翼点分为前后两支,各支均可被撕破形成血肿。尤以前支更为常见。②上矢状窦或横窦。骨折线经静脉窦时可致损伤形成血肿。③脑膜中静脉。此静脉与脑膜中动脉伴行,损伤后可致血肿,但比较少见。④板障静脉或导血管。颅骨板障内有网状的板障静脉和穿通颅骨的导血管,损伤后出血可沿骨折线流入到硬脑膜外形成血肿。⑤脑膜前动脉和筛前、后动脉。颅前窝骨折时可招致损伤,但很少见。不同的出血源如(图4.2.1.3-1)所示。
根据血管损伤部位的不同发生血肿的部位亦各异。脑膜中动脉主干损伤,血肿多在颞部,并可向额部或顶部扩展;前支损伤,血肿多在额顶部;后支损伤血肿多在颞顶部。比较少见的上矢状窦损伤,血肿可位于单侧矢状窦旁,亦可发生在窦的两侧;横窦损伤,血肿多位于颅后窝,亦可同时发生在枕部,凡发生在上矢状窦的两侧或横窦的上下者,均称之骑跨性血肿,手术时如不注意,容易漏掉一侧血肿;脑膜前动脉或筛前、后动脉损伤形成的血肿则在额极或颅前窝底部(图4.2.1.3-2)。
硬脑膜外血肿,单发者占绝大多数,少数有发生在双侧者,也有人报道有迟发性者。单纯性硬脑膜外血肿一般脑损伤多较轻,如能及时处理,早期解除脑受压则预后多属良好(图4.2.1.3-3~4.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