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词典首页


[繁体]之
[拼音]zhī
[英文]
subordinate particle

汉语小字典:



(1)介词。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代名词。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为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指称词。此、这、这个。如:“之子于归”。
(4)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语助词。无义。如:“总而言之”。

汉字演化:

'之'字的金文大篆写法
金文大篆
'之'字的小篆写法
小篆
'之'字的隶书写法
隶书
'之'字的楷书繁体写法
楷书繁体
'之'字的楷书简体写法
楷书简体




zhī
zhīverb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 之,适也。——《广雅》 /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zhīpronoun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 / 蹇叔哭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zhīparticule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zhīadjective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Words starting with 之 :
Words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 之 :
一丘之貉 - 一孔之见 - 一定之规 - 一家之主 - 一家之长 - 一得之功 - 一得之愚 - 一念之差 - 一技之长 - 一臂之力 - 一面之交 - 一面之词 - 七尺之躯 - 万人之敌 - 万全之策 - 万家之侯 - 三寸不烂之舌 - 不法之徒 - 不登大雅之堂 - 不白之冤 - 不费吹灰之力 - 不逞之徒 - 丝绸之路 - 丧家之犬 - 中庸之道 - 举手之劳 - 久之 - 久而久之 - 乌合之众 - 乔迁之喜 - 乘人之危 - 九牛二虎之力 - 书生之见 - 云泥之别 - 井底之蛙 - 亡命之徒 - 交臂失之 - 付之一炬 - 付之一笑 - 付之东流 - 付之度外 - 众矢之的 - 何功之有哉 - 倒悬之急 - 先天之精 - 八拜之交 - 公之于众 - 兼之 - 兼而有之 - 内顾之忧 - 分而治之 - 切肤之痛 - 切骨之仇 - 初生之犊 - 前车之鉴 - 劳之 - 勿谓言之不预 - 匹夫之勇 - 千乘之国 - 千乘之王 - 千秋之后 - 卑之无甚高论 - 却之不恭 - 反之 - 反其道而行之 - 取而代之 - 召之即来 - 可乘之机 - 后起之秀 - 后车之戒 - 后顾之忧 - 听之任之 - 吹灰之力 - 呼之欲出 - 嗟来之食 - 嗤之以鼻 - 回天之力 - 在天之灵 - 地主之谊 - 城下之盟 - 堂而皇之 - 处之泰然 - 多事之秋 - 大方之家 - 大而化之 - 天伦之乐 - 天壤之别 - 天府之国 - 天无绝人之路 - 天赐之福 - 太上之忘情 - 失之交臂 - 奈之何 - 好事之徒 - 好色之徒 - 如入无人之境 - 姑妄听之 - 姑妄言之 - 孔孟之道 - 它山之石 - 安之若素 - 官渡之战 - 害群之马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布衣之交 - 平庸之辈 - 广而言之 - 庙堂之器 - 引玉之砖 - 弦外之意 - 弦而鼓之 - 弹丸之地 - 强弩之末 - 当之无愧 - 当务之急 - 心腹之患 - 必争之地 - 必由之路 - 急人之困 - 总之 - 总而言之 - 恨之入骨 - 悔之晚矣 - 患难之交 - 惊人之举 - 成人之美 - 所到之处 - 手无缚鸡之力 - 手足之情 - 投杼之疑 - 拒之门外 - 持之以恒 - 持之有故 - 换言之 - 操之过急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敬而远之 - 敬鬼神而远之 - 无价之宝 - 无稽之谈 - 无米之炊 - 无能之辈 - 星星之火 - 是非之地 - 普天之下 - 有道之士 - 未竟之志 - 杀身之祸 - 束之高阁 - 次之 - 欲厚遗之 - 欺人之谈 - 死无葬身之地 - 求之不得 - 池鱼之殃 - 济世之才 - 渔人之利 - 溜之大吉 - 滔天之罪 - 满口之乎者也 - 灭门之祸 - 灭顶之灾 - 点头之交 - 炼之未定 - 燃眉之急 - 犬马之劳 - 犹之 - 玄之又玄 - 瑶之圃 - 瓜李之嫌 - 瓦合之卒 - 瓮中之鳖 - 生杀之权 - 生死之交 - 生而知之 - 生财之道 - 用武之地 - 白圭之玷 - 百分之百 - 百岁之后 - 百年之后 - 百年之好 - 皮肉之苦 - 盈满之咎 - 眷眷之心 - 知人之明 - 破竹之势 - 祖冲之 - 秦晋之缘 - 等而下之 - 简而言之 - 管窥之见 - 粗俗之辈 - 缓兵之计 - 置之度外 - 置之脑后 - 美芹之献 - 羽旄之美 - 肺腑之言 - 脱缰之马 - 臧氏之子 - 自知之明 - 舐犊之爱 - 英雄无用武之地 - 莫逆之交 - 行之有效 - 衰之以属 - 要之 - 言之不预 - 言之凿凿 - 言之成理 - 言之无物 - 言之有据 - 言之有理 - 言外之意 - 诛心之论 - 败军之将 - 贪天之功 - 贫无立锥之地 - 赤子之心 - 走马之任 - 趁人之危 - 超世之才 - 趋之若鹜 - 身外之物 - 违心之言 - 连城之璧 - 逃之夭夭 - 逆耳之言 - 酒色之徒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采薪之忧 - 金石之交 - 锥刀之末 - 门户之见 - 阴阳之变 - 难解之谜 - 难言之隐 - 霸王之资 - 靡靡之乐 - 顷之 - 顾复之恩 - 风木之悲 - 饕餮之徒 - 鱼米之乡 - 鸣鼓而攻之 - 鸿鹄之志 - 黔驴之技 - 鼎足之势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 字的上半部是一只脚,下面的横画是指事符号,代表想要前往的地方,其本义是「往」。

「之」后来多借用作虚词。

标准字形 : 字形与小篆略同。

康熙字典字头:之
康熙字典路径:【子集上】【丿字部】
〔古文〕㞢

【唐韵】

【正韵】止而切

【集韵】

【韵会】眞而切,𠀤音枝。

【说文】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适也,往也。

【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气,则无不之也。 又于也。

【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注】之,适也。

【朱传】犹于也。 又语助辞。

【书·金縢】礼亦宜之。

【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诗·周南】之子于归。

【注】之子,是子也。 又变也。

【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 又至也。

【诗·墉风】之死矢靡他。 又遗也。

【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

【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 又姓。出

【姓苑】。 又

【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

【诗·唐风】舍旃舍旃。又

【魏风】上愼旃哉。𠀤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 又

【韵补】叶职流切,音周。

【楚辞·九章】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旣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
考证:〔

【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 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出也。

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一者,地也。

凡之之屬皆从之。


1
zhī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