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 证名。
心烦">
心烦躁动之证。烦为
心热">
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出《素问·至
真要">
真要大论》。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
伤寒">
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燥也。”若先躁后烦,则称为躁烦。烦躁有
虚实">
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
热病">
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汗,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
伤寒">
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
阳虚">
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
干姜">
干姜附子汤。有
阴盛">
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
吐利">
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
吴茱萸汤。”
温热">
温热病表里俱实,
三焦">
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选用
白虎汤">
白虎汤、
黄连">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等方(见《
伤寒">
伤寒绪论·烦躁》)。内伤因
脏腑">
脏腑实热">
实热而致烦躁者,治宜清
热泻">
热泻火。《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
心包">
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参烦、
心烦">
心烦、躁烦、阴躁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