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词典首页

adv.
[繁体]焉
[拼音]yān
[英文]
here, herein, how, why

汉语小字典:



(1)代名词。用以表示指示,相当于“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
(2)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语助词。置于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相当于“也”、“矣”、“呢”。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词缀。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样子”。如:“忽焉”、“休休焉”、“戚戚焉”。

汉字演化:

'焉'字的金文大篆写法
金文大篆
'焉'字的小篆写法
小篆
'焉'字的隶书写法
隶书
'焉'字的楷书繁体写法
楷书繁体
'焉'字的楷书简体写法
楷书简体




yān
yān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不复出~。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
文言助词:又何戚~。
yānnoun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 /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
通“颜”(yán)。额 /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yānpronoun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哪里或那里 /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什么 /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怎么 /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yānadverb
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又如:焉始乘舟
yānconjunction
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yānparticule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yān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Words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 焉 :


康熙字典字头:焉
康熙字典路径:【巳集中】【火字部】


【广韵】于干切

【集韵】

【韵会】于虔切

【正韵】因肩切,𠀤音嫣。

【说文】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

【广韵】鸟杂色。

【禽经】黄凤谓之焉。 又

【玉篇】安也,疑也。

【广韵】何也。

【诗·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又

【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岁名焉逢。

【注】索隐曰。汉书作阏逢。 又山名。

【史记·匈奴传】过焉支山。 又国名。

【前汉·西域传】焉耆国,治员渠城。 又

【唐韵】有干切

【集韵】

【韵会】尤虔切

【正韵】夷然切,𠀤音䗡。

【玉篇】语巳之辞也是也。

【易·坤卦】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又

【广韵】语助。

【诗·邶风】已焉哉。又

【墉风】终焉允臧。 又

【淮南子·时则训】天子焉始乗舟,荐鲔子寝庙。

【注】焉,犹于也。 又

【正韵】延知切,音夷。

【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

【释文】焉,刘音夷。

【注】夷使使于四夷,则行夫主为之介。一谓夷发声。◎按周礼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独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礼焉字,连上句读,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焉,语助也。当如字读。读作夷,非。《正字通》之说,于文义极顺。但二郑作夷,必非无据,今仍之。又

【广韵】谒言切

【集韵】依言切,𠀤音蔫。

【广韵】安也。又不言也。 又叶于堇切。

【刘向·列女赞】齐女徐吾,念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

【读书通】焉通作案。礼三年问:焉使倍之。荀子礼论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内案字颇多,皆系方言,不与焉通,读书通非。说文焉鸟之焉,徐铉作有干切,读若䗡。韵会因之。今从玉篇、广韵读嫣。



焉鳥,黃色,出於江淮。

象形。

凡字:朋者,羽蟲之屬;烏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𠋫,作巢避戊己。

所䝿者故皆象形。

焉亦是也。


4
yān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