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应激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活动积极,思维敏捷清晰,有的则活动受到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可能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做出与自己的目的相反的行动。对应激反应的个别差异,与个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特点、体质、经验、经历、个性特征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有关。应激状态的延续能破坏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
②应激指由应激源(即紧张性刺激)引起的机体的紧张状态。应激源不仅包括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刺激,凡是对人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都可成为引起机体紧张状态的应激源。当紧张性刺激的强度超出机体的应付能力时,便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会以体征和症状的形式成为人们就医的原因。
应激是加拿大学者泽利(Selye)于1936年提出的。他将机体遭遇各种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即刻大幅度增加,超过一般生理水平,以及由此引起机体的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的一种机能状态,称为应激或紧张状态。应激是个体生存所必需,它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抵抗力,减轻机体所受损害。引起应激的各种极度的有害刺激称应激源(stressor),如创伤、中毒、感染、出血、缺氧、环境温度剧烈变化、疼痛、饥饿、疲劳以及情绪紧张、忧虑、恐惧、盛怒、激动等躯体的和情绪的刺激。任何应激源除引起特异反应(如寒冷引起肌肉寒战)外,还通过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汇集到下丘脑,增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活动,即引起应激。因此,应激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现在认为,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也参与,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其他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盐皮质激素、生长素、催乳素、抗利尿激素、β-内啡肽等的分泌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