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又称异位房性心动过速(ectopic atrial tachycardias)其定义为心房有一个或多个异位兴奋灶可以自发性除极,成为新的起搏点,其传导速度比窦房结下传快,而产生房性心动过速。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好发于青少年,10%~15%具有多处异常兴奋灶,病灶可位于左、右心房体部的任何部分和房间隔。1909年Lewis首次阐述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继而在1973年Goldreyer报道采用电生理技术证实此种心律失常。由于全麻往往抑制自律性房性过速的异位病灶,术中也不能用起搏术诱发心律失常,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应用消融希氏束的手术方法治疗此种心律失常,术后安放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经常起源于左心房体部。1980年William设计左心房隔离术,心脏其余部分保持窦性心律。因为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及其分支均位于右心房、房间隔和室间隔,左心房隔离后并不影响正常的心脏传导系统,也无需安放心脏起搏器。1982年Cox首次在临床上应用左心房隔离术治疗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近年来应用心房局部切除、冷冻技术和隔离术等方法治疗此种心律失常,均取得满意效果。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来源于正常心脏传导系统以外的心房自律性病灶。过去对所有病例切下的心律失常起源心房组织,经组织学检查无特殊发现。但Lowe报道在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切下的心房肌肉组织经组织学检查有重大发现,查出各种病理变化包括单核细胞浸润、局灶性心肌肥厚、脂肪组织小岛、异常细胞浸润和小的心房壁膨出瘤等。
自律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许多学者认为局部心房组织与周围心肌发生中度和严重的失耦联,形成一个或多个受保护的异位自律性兴奋灶。如果窦房结功能失常和缓慢,自律性心律失常的细胞自发性除极比正常的窦房结快,即可产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在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病人的标准心电图显示P波形态图形与窦性心律所见不同,提示窦房结以外有异常兴奋灶。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①持续或慢性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房率变化很大,有“加温”和“冷却”现象。②心动过速时P波电轴(或)形态,以及心内激动顺序与窦性心律不同。③心房程序顺刺激不能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④电生理检查应除外房室旁道和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外科治疗有局部冷冻消蚀、局部心房切除和心包修复以及左或右心房隔离术。
左心房异位病灶多位于Marshall静脉和左肺上静脉开口附近,局部切除难以成功,应该采用左心房隔离术。右心房心动过速往往起源于右心房体部,常是多个病灶,如在术中标测未能找到心律失常病灶时,应做右心房隔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