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
疽是中国医学对皮下疮肿的一个统称,特点是肿胀坚硬,但肤色不变,多发于项后及背。
疽
jū
疽jūnoun
(形声。从疒(chuáng,表示与疾病有关),且声。本义:毒疮) 同本义。在皮肉深处的叫疽。如:疽疣(毒疮和赘疣);疽食(疮毒侵蚀肌肉。比喻祸患蔓延);疽肠(犹言狠毒的心肠);疽肿(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
Words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 疽 :
疽
康熙字典字头:疽
康熙字典路径:【午集中】【疒字部】
【唐韵】七余切
【集韵】千余切
【韵会】七余切,𠀤音苴。
【说文】久痈也。
【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
【左传·襄十九年】荀偃瘅疽
【注】瘅疽,恶创。
【疏】疽痈也。
【史记·孙吴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又
【集韵】子与切
【正韵】再吕切,𠀤苴上声。
【集韵】㾛疽,痒病。
疽
疒部
癰也。
从疒且聲。
疽
5部
jū<名>一种毒疮。《后汉书·华佗传》:“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
②<名>比喻祸害。《后汉书·虞诩传》:“诩恐其~食侵注而无限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