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词典首页

癖气


医药卫生词典: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疾病。对本病的探讨由来已久,19世纪中叶以来,欧州精神病学多将本病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病。最早提出“精神分裂”概念的是20世纪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其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科学家资料的支持,生化代谢研究仍处于假说阶段,近年发现,CT检查结果有脑萎缩等病理改变,提示可能有脑部器质性病变基础。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损,病程多迁延。


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最难描述、最难做出完整定义的重性精神病。在千余年的有关记载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国的克雷丕林做为一个独立疾病(早发性痴呆)进行描述,1911年瑞士的E·布鲁勒建议采用精神分裂症。在一般人群中总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为0.1‰。我国1982-1985年进行的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难与共病率为5.69‰,时点患病率为4.75‰。其中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于农村的3.42‰。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机率为7.0-9.0‰,平均8.6‰(shields与slater 1975)。


中医学没有类似病名,一般归属于中医癫狂病的范畴。我国古代医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对包括精分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有了一定认识。《黄帝内经》中的“癫狂篇”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篇论述精神病的专篇。此后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等都对精分症行为离奇、思维荒谬、情感变化莫测等症状特点做了生动描述。唐代孙思邈第一次将各种癫狂病统括于脏腑虚实寒热辨证体系之中,同时将妇女、儿童的专有精神病分别附列于妇科、儿科中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的火热说和张子和、朱丹溪痰浊说深化了中医精神病病因学的认识,影响甚广。清代王清任提出气血失调引起脑脉凝滞致发癫狂的气血说,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所创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迄今仍是治疗精分症的常用方剂。清末,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对中医精神病学也产生了影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既注重痰火学说,又结合西医精神病学的某些认识,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初步尝试。


现代自195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首次登载朱琏用针灸的方法治愈精分症后,有关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不断出现。初时,多将精神分裂症混于各种精神病中,统称精神病或癫狂证960年代后,精神分裂症中医学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防治单元加以研究。直到1990年,据统计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中医研治精神分裂症的文献近600篇。累计报道病例(个案除外)约15000余例。仅1951~1965年间的针灸文献就超过了200篇。各地医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精分症进行了探讨:在诊断学方面,在积极探索辨证论治规律的同时,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定性定量化、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患者舌象和脉象的变化以及经穴导电量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应用等,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治疗方面,除按辨证论治外,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减少了西医传统疗法给病人带来的副反应和恐惧心理,提高了中医治疗的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目前,国内文献报道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在机理研究方面,近年来,不少医者对精神分裂症瘀血的关系较为重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甲皱微循环有异常,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异常指标随着症状的改善而改善。

生产制造业词典:

fixed oil

医药卫生词典:

气管(trachea),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为后壁略平的圆筒型管状,成年人长约11-13厘米。上端平第六颈椎下缘,与环状软骨相连,向下至第四,五胸椎体(相当胸骨角平面)交界处,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为气管杈。气管主要由14-16个半环状软骨构成,有弹性,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左主支气管长,细,较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短,粗,较垂直,异物容易落入右支气管内。

生产制造业词典:

air 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