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性的结合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依照法国共和三年雾月9日(1794年10月30日)政令创办,其初始使命是培养“已受过实用知识训练的公民,使他们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教书的艺术。”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使命发生了演变,并为其它职业前景开辟了道路:因为,学院“通过一种高水平的学术与文化训练,培养有志从事基础或应用科学研究的学生从事大学和中学教学,并在更广义上,为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服务。”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历史与现实互为参照,相映生辉。学校毕业生中人才济济,名流辈出。埃瓦利斯特•加罗瓦(Evariste Galois)曾在校园里留下了天才数学家和一代浪漫英雄的原型形象;1854年,圣特-克莱尔-德维尔(Sainte-Claire-Deville)在巴黎高师成功地隔离了铝元素;巴斯德(Pasteur)也在那儿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包括1857年和1881年发酵和病毒的发现。
从那个时代以来,巴黎高师的毕业生获得了许多项诺贝尔奖和菲尔茨数学奖(Fields)。巴黎高师也是许多杰出政治家的摇篮:例如:让•饶勒斯(Jean Jaur鑣)和列翁•布鲁姆(L閛n Blum)曾毕业于高师;许多前任法国总统、总理、部长-其中包括某些还在任的政府阁员,也都出身于巴黎高师。由巴黎高师培养的哲学家和作家则更是不计其数:亨利•本格森(Henri Bergson)、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雷蒙•阿隆(Raymond Aron)、马克•布劳克(Marc Bloch)、让•卡瓦耶斯(Jean Cavaill鑣)、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乔治 •冈纪兰姆(Georges Canguilhem),等等,不一而足。
巴黎高师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创办的,它体现了当时的共和精神。国民公会的政令指出:“要在巴黎建立一所师范学校,将召集共和国各方面中已经接受过先进科学教育的公民,在各学科最优秀的老师的教导下,进一步学习教学的艺术。”即培养能够传授共和思想、积极培养合格公民的教师。1987年政令对学校宗旨作了调整:“高等师范学校通过高水平文化科技的培养,造就一批从事理论研究及应用科学研究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大学师资、工程师学校预科班教师及中学教师。更广地说,要为国家行政管理和地方机关、为公共事业单位及企业服务。”宗旨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学校从以文科为主转向文理并重,同时注重发展多学科专业和学科渗透;另一方面是使单纯教学型学校变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同时注意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