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词典首页

n.
[繁体]筆
[拼音]bǐ
[英文]
pen, pencil, writing brush, stroke, touch, technique of calligraphy

汉语小字典:



(1)写字、画图的用具。如:“毛笔”、“铅笔”、“蜡笔”、“水彩笔”。
(2)文字的笔画。如:“笔顺”、“起笔”。
(3)写。如:“笔误”、“笔者”、“代笔”、“绝笔”、“笔之于书”。
(4)像笔一样直的。如:“笔直”、“笔挺”。
(5)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败笔”、“伏笔”、“惊人之笔”、“神来之笔”。
(6)量词:A>计算书画作品运笔的单位。如:“划几笔泼墨山水。”B>计算金钱、项、交易等的单位。如:“一笔钱”、“两笔奖学金”。C>计算文字笔画数的单位。如:“文这个字共有四笔。”

汉字演化:

'笔'字的金文大篆写法
金文大篆
'笔'字的小篆写法
小篆
'笔'字的隶书写法
隶书
'笔'字的楷书繁体写法
楷书繁体
'笔'字的楷书简体写法
楷书简体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比书写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号或图画。

(筆)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钢~。铅~。~架。~胆。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画。~顺。~形。~道。
用笔写,写作的:~者。代~。~耕。~谈。~误。~译。~战。~名。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体。~法。~力。文~。工~。曲~。伏~。
像笔一样直:~直。~挺。~陡。
量词,指钱款:一~钱。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随~。
noun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 /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散文,相对诗而言。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笔法。曲笔,伏笔 /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verb
书写;记载 /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measure word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Words starting with 笔 :
Words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 笔 :



其他:

bantamweight

医药卫生词典:

中经   中风类型之一。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医学正传·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膈,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康熙字典字头:笔
康熙字典路径:【未集上】【竹字部】


【集韵】与笔同。详笔字注。
考证:

【广韵】鄙密切

【韵会】逼密切

【正韵】壁吉切,𠀤音必。

【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

【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

【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于时。蒙恬造笔,卽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

【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注】笔,谓书具之属。 又笔星。

【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 又花名。

【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 又

【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 又作〈/尹〉。见

【汉戚伯樊毅𥓓】。又

【严欣𥓓】作〈八/尹〉,见

【举要】。 

【集韵】或作笔。


4

①<名>写字、画画等的工具。与纸、墨、砚合称为文房四宝。
②<动>书写;记载。《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录。”
③<名>笔迹;书画墨迹。《新唐书·李白传》:“观公~奇妙,欲以藏家尔。”
④<名>散文。《文心雕龙·总述》:“今之常言,有文有~,以为无韵者~也,有韵者文也。”